高端专访|杨雄:市场多空因素交织 棉市存在不确定性
分类:行业资讯 来源:中国棉花网 发布时间:2025-09-03
近日,随着新疆棉采摘交售和“金九银十”传统产销旺季临近,棉花供需基本面出现新的变化,市场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为了解后市棉价运行趋势,中国棉花网记者对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湖北棉花协会会长杨雄进行了专访。
问: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主要从事哪些业务?
答:湖北银丰集团由湖北省棉花总公司改制组建,旗下全资或控股出资企业40余家,2024年营业收入达147亿元。经过70余年发展,银丰集团已建立“棉花种植—收购加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流通贸易和纺织工业”较完整的棉花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国际国内贸易等多元化经营。经营范围包括初级农产品收购;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其他相关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棉、麻销售;纺纱加工;食用农产品批发;货物进出口贸易和进出口代理等。
问:湖北银丰集团的棉花经营量和行业影响力处于全国行业第一方阵,在全国供销省级棉花企业常年位居首位,成绩斐然,请您简要介绍下银丰棉、纺产业板块的情况。
答:棉花产业是银丰集团的核心业务板块,湖北银丰棉花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在“新三板”挂牌,2024年棉花经营量约60万吨,销售收入约93亿元。银丰在监利、仙桃有两家纺织企业,产能约10万锭,年销售收入5亿元。当前正加快向“棉纱研发生产+供应链贸易服务平台”转型,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问:目前贵公司了解的新疆棉长势如何,您认为新疆产量对后市棉价将产生什么影响?
答:从我们调研新疆地区并结合种植基地农民反映情况看,今年新疆棉花长势好于去年,单产和总产都有望增加。一是今年新疆天气条件适宜,棉花生长阶段遭遇天灾较少;二是去年农户种植西红柿和辣椒等农作物产生亏损,今年改种了一些棉花;三是棉田管理水平提高,为棉花增产提供了保障。当然最终棉花实际产量还要等新棉采摘上市后再进行综合研判。从产业角度来讲,棉花增产肯定对价格产生利空影响,当然市场价格的最终走向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现在股市回升和宏观经济转好,为棉价提供了一些支撑。
问:预计今年新疆籽棉开秤价格是多少,是否会有抢收现象出现?
答:目前市场预测的新疆籽棉开秤价在6.2-6.5元/公斤,开秤价格不会太低。今年棉花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公司采用预售模式的积极性高,近期市场传闻的新棉预售量较大。如果真是这样的情况,今年新疆籽棉收购市场竞争激烈,因为现在新疆棉花采摘机械化水平很高,采摘交售集中期只有20天左右。因此,我觉得在“十一”前后会有一个抢收的过程,随着市场平稳和下游采购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下降的走势。
问:目前中美关税继续延期90天,这对新棉价格是否起到支撑作用,出口型企业是否会趁着这一窗口期赶单出口?
答:未来中美两个大国在这种经贸层面上的摩擦肯定存在,但我觉得相互之间从实际利益考量,最终会达成相应协议,这有利于纺织品的出口,不能对后市太过悲观。作为纺织服装企业,肯定会抓住当前缓冲窗口期赶单出口,随着消费转好将对棉价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问:“金九银十”作为传统产销旺季,目前湖北纺织企业生产销售情况怎样?
答:从目前企业生产情况看,8月份纺织订单有恢复转暖的迹象,好于7月份。去年这个时候部分企业通过放高温假等方式降低产能,但今年企业都在积极生产,继续降产能的企业少,目前湖北地区纺织企业开机率达到70%以上。从生产成本来讲,企业用电成本维持在0.7-0.8元/度,不仅远高于新疆地区,也高于其他省份。湖北纺织企业通过开发特色产品、提高订单响应速度来拓展市场,湖北纺织企业订单呈现增加的趋势。
问:湖北棉花消费结构有什么样的变化?您希望储备棉对湖北棉纺产业发挥哪些作用?
答:随着新疆棉纺产能持续增加,新疆棉纱凭借成本优势对内地纺织企业冲击很大。为了规避新疆棉纱的竞争,现在湖北企业都在积极地向高端化、差异化方向转型,以适配出口市场需求,减少对国内传统中低端市场的依赖。特别是进口棉的“无三丝”特点,能够精准匹配国外订单对原料品质的严格要求,成为内地纺织企业承接高端出口订单的关键优势,这是当前进口棉需求量持续增加的核心原因。
近年来储备棉在保供稳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业希望储备棉通过有序轮换不仅有效调节市场供需缺口,而且在稳定棉价、稳定市场预期、抑制过度投机、保障棉纺产业持续健康运行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问: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是什么?
答:银丰集团始终立足“强企惠农、服务产业”的使命以及“打造行业领先的棉花产业链综合服务商”的愿景,大力推进棉产业平台化服务改革,制定“1235”发展战略(一链延伸、两翼赋能、三产融合、五大平台),以供应链思路、平台化方式推进企业转型发展。具体为:发挥棉花全产业链经营优势,开放资源资产,引进头部企业,从种植、加工、销售自营模式为主向为农民和产业客户提供平台化综合服务模式为主转型。以“数字+科技”两翼赋能,持续巩固优化传统线下产业链(种植、收购加工、贸易、仓储物流、纺织),大力开发线上产业链(电子商务),不断完善产业链服务能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领湖北乃至长江流域棉花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