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新棉上市纱难卖 棉价上涨恐遇阻

分类:行业资讯  来源:中储棉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23

       郑棉期货在前期低点13260元/吨附近获得支撑后,反弹幅度已达300点,但上行动能在13500元/吨关口明显衰减。10月22日数据显示,棉花主力合约价格13545元/吨,涨幅收窄至0.26%,最高触及13570元/吨后快速回落,显示上方抛压沉重。分析认为,在供需和套保因素影响下,当前棉价的上涨行情或面临挑战。

       一、新棉集中上市,供给端压力持续释放

       2025/26年度新棉上市进程已进入加速期,截至10月19日,全国累计公检棉花达82.3万吨,较去年同期激增40万吨,增幅接近95%。这一数据印证了前期产量预估的准确性。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2025年全国棉花总产量预计达到743.2万吨,同比增幅11.3%。目前,新疆籽棉收购价集中在6.1-6.3元/公斤,折合新棉成本约1.4万元/吨。

       供给宽松格局在全球市场同样显现。美国农业部5月报告预测,2025/26年度全球棉花总供给达5248万吨,期末库存与上年度基本持平于1706.6万吨,库存消费比维持在66%以上的相对高位。美国西南部降水改善带来产量小幅增长,美棉出口签约表现疲软,叠加巴西、印度等产棉国丰产落地,国际棉价对国内市场的支撑作用持续弱化。

       加工端的套保行为进一步放大供给压力。当前新棉加工利润维持在每吨800-1000元的合理区间,轧花厂在期货盘面13500元/吨附近套保可锁定收益。截至10月22日,郑棉主力合约成交量达13.2万手,较上月同期增加21%,套保盘增仓明显压制价格上行空间。

       二、下游需求疲弱,产业链传导梗阻凸显

       棉纱市场的“旺季不旺”成为棉价的核心症结。10月初的数据显示,纱厂产销率虽环比提升4.7个百分点至101.9%,但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库存仍达30.7天销售量,较去年同期增加2.1天。细分品种中,50S及以上高支纱新增订单同比减少30%以上,即便是此前表现坚挺的色纺企业,近期订单量和利润率也出现双位数下滑。

       终端需求疲软直接传导至原料采购环节。纱厂普遍采取"小单快反"策略,原料库存维持在1个月以内的安全线,截至9月末,国内纱棉价差虽扩大至5689元/吨,但多数企业仍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

       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制约消费复苏。9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8,仍处于荣枯线下方,衣着类CPI同比涨幅1.8%未能有效转化为实质需求增量。棉纺企业调研显示,下半年“旺季不旺,淡季不淡”成为共识,10月后织造、染厂开机率难有明显提升,棉纱提价落地难度极大。

       三、期货反弹遇阻,多空力量再平衡

       郑棉期货在前期低点13260元/吨附近获得支撑后,反弹幅度已达300点,但上行动能在13500元/吨关口明显衰减。10月22日数据显示,棉花主连合约价格13545元/吨,涨幅收窄至0.26%,最高触及13570元/吨后快速回落,显示上方抛压沉重。

       当前市场呈现“低库存与高供给”的矛盾格局。一方面,国内棉花商业库存处于近五年同期低位,截至9月末工业库存环比下降,对棉价形成底部支撑;另一方面,新棉公检量持续超预期,加工企业套保意愿强烈。据测算,当前套保压力已达30万吨以上。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波动。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多项关键数据延迟发布。

       四、结论:短期承压为主,中长期需看需求

       综合来看,新棉集中上市带来的供给压力、下游需求复苏乏力、加工企业套保行为三重因素叠加,决定了棉价上涨行情难以持续。短期郑棉主力合约大概率在13200-13600元/吨区间震荡,若新棉公检量持续超预期,不排除再度测试前期低点。

       中长期需重点关注两个变量:一是11月后中美关税问题能否缓解,终端服装出口能否出现季节性改善,二是新疆籽棉收购价是否突破1.45万元/吨成本线。若需求端无实质好转,2025年末棉价或回落至13000元/吨以下;若消费超预期复苏,低库存背景下可能触发阶段性反弹,但难以改变全年弱势格局。